前不久在家中看电视剧《一代廉吏于成龙》,当看到满头白发、家徒四壁的于成龙与家人惜别的情景时,侄儿突然说道:“这官当得啥滋味?”
我顺手从书架上摸出一本《聊斋志异》,翻开《夜叉国》一文对其念道:“何以为官?曰:出则舆马,入则高堂;上一呼而下百诺;见者侧目视,侧足立,此名为官。”我接着说:“你看,在夜叉们眼里,这官做得是多么有滋有味。官不同,味亦不同,做什么样的官,就有什么样的滋味。”侄儿默然,我亦默然。但思绪却顺着“官味”这个话题飘开去。
封建时代,学而优则仕,没有别的出路,千方百计钻营当官者如过江之鲫。晚清朝廷风雨飘摇,但“以全国计之,其现在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,恐不下数百万人”。梁启超曾描述道:“居城厢内外旅馆者恒数十万,其十之八九皆为求官来也……京师既若是矣,各省亦莫不然。”
看看!当其时也,千军万马挤向官场独木桥,举国上下纷纷攘攘争当官,这当官的诱惑力该有多大?
想当官是因为当官的好处很多。古云:“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。”俗谚:“千里去做官,为的吃和穿。”民谣: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。”当官就有权,权能生财,权能猎色,权能封妻荫子,权能流芳后代。
想当官是因为当官最省心省力。坐轿有人抬,差事有人办,主意有人出,讲稿有人拟,只用“接旨、宣旨、回旨”,当“三旨”相公就行了。当过清朝大官的李鸿章总结道:“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当官。一个人要连官都不会做,那就太不成器了。”
当官虽有诸多好处,但能当官的毕竟多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。身在其位,又想为百姓干点实事,又想为自己捞点实惠,品尝到了当官的快活,也品尝了当官的不易,这恐怕是许多为官者的切身感受和矛盾心理。唐朝高适就写过自己当官的苦恼:“拜迎长官心欲碎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”也写过自己当官的愧怍:“身多疾病思田里,邑有流亡愧俸钱。”揭露出经常陷于奉迎上级、自己享乐和忧思百姓流亡中挣扎的尴尬感受。这种官场况味,恐怕身在其中者多有同感吧!
归结起来,旧社会当官的滋味常见有两种:一是苦,一是乐。心系百姓,身献国家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就注定和“苦”字结缘。辛苦、劳苦、清苦,用一人之苦而造众人之福。以权谋私,以权猎色,饱私囊而横征暴敛,施淫威而鱼肉百姓,当官就成全了一个“乐”字,只图个人享乐哪管百姓死活!清官廉吏当官为了干事,当官就得吃苦,自然不屑于投机钻营,趋炎附势,为一顶乌纱而出卖人格和良知。贪官污吏当官为了享乐,有权就要弄权,实现各种欲望,因而削尖了脑袋争官、买官、卖官,为当官丧尽天良。他们品尝到了所谓官味,但身上一丝人味也没剩下了。
当官有苦乐,但真正知味的是“苦官”,先忧后乐,先苦后甜。真的“苦官”人以为苦,自以为乐。不信你看,林则徐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;包公不徇私,“故人、亲党皆绝之”,落个六亲不认的名声;海瑞敢直谏,“朝廷闻而恶之”,闹得举家牵累;于成龙“天下第一廉吏”,就得当一辈子苦行僧。然而,他们却乐此不疲,干得有滋有味。他们开一种做官境界,追求一种精神品位,这就是为国为民,任劳任怨。可惜,在封建社会,追求这种境界品位者凤毛麟角,但这一种官味最有滋味,最有内涵,最被人津津乐道。这种官味被我们共产党人发扬光大,融入我们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升华为“人民公仆”的称谓!从焦裕禄到杨善洲,他们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以人民的利益为重,能享受到做官的滋味是为人民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八个字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