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马上就办”成为自觉

作者: 时间:2015-05-27 点击数:

——有一种作风叫“马上就办”(一)

近日,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践行“马上就办”的诸多实例经媒体报道后,在全社会引发一片“点赞”声。

优良的作风和品质总是具有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,曾经的故事也总会因为契合现实需要而拨动人们的心弦。

当前,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得晚一天,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;事业发展中的机遇抓得迟一步,就有可能留下永久的遗憾;问题和不足发现、解决得慢一拍,就可能“小洞不补,大洞尺五”……

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而言,“马上就办”,直接地关乎群众福祉、自身形象,关乎工作成败、事业兴衰——“办”的速度快一分,群众给我们的评价就高一分、跟我们的感情就近一分;“办”的速度慢一步,工作和事业就可能退十步。

人民群众热切期盼“马上就办”,事业发展迫切需要“马上就办”。然而从现实来看,尽管近两年来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改善,机关服务水平和效率有了很大提升,但在某些地方和党员干部那里,“马上就办”仍然是“稀缺品”——有人推脱不办,前几日媒体报道,企业各种手续齐全,想给厂房办产权证,相关部门却谁也不签字,一直推到了区长那里;有人迟办慢办,媒体调查发现,大量政府网站内容更新缓慢、意见回应不及时,在某地交通信息网上,“政务动态”、“领导讲话”、“法律法规”等大部分主要栏目内容甚至只更新到2009年;有人干脆不和服务对象“见面”,新华社报道,在博鳌论坛2015年年会“政商关系新常态:君子之交,相忘于江湖”分论坛上,不少嘉宾反映,一些官员对企业家避而不见,搞电话不接、信息不回的“软拒绝”……

我们常说,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这固然是因为作风问题往往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,但同时也因为群众需求和事业发展在不断给作风建设提出新课题、高要求。比如近两年来,解决“吃拿卡要才办事”等问题让作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,治理“不吃拿卡要也不办事”等“为官不为”现象又让作风建设提高到了新水平,正因为如此,群众对作风建设也有了全新的期待、更高的要求。从这个角度讲,能不能“马上就办”,不仅直接关系作风建设能否更上一层楼,而且直接影响群众对作风建设的信心。

有一种作风叫“马上就办”,有一种认知叫“温故知新”,有一种进步叫“见贤思齐”。面对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践行“马上就办”的报道引发的强烈反响,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在学习和对照中深思其中的主客观原因,努力让“马上就办”成为一种自觉。

—— 有一种作风叫“马上就办”(二)

为人民服务是宗旨,让人民满意是目的,对人民负责是关键。这一道理并不高深。按此要求,“马上就办”并非苛求,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、一些部门、一些干部那里,“马上就办”仍然稀缺呢?

有人说,拖着不办是在“等着意思意思”;有人说,行动迟缓是官僚习气使然;也有人说,反应迟钝不过是机关病的一种表现……其实,这些都是思想深处问题的外在表现。

思想上松一寸,行动上就会松一尺。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做不到“马上就办”,从主观方面来讲,归根结底就在于缺乏爱民、为民之心,缺少为群众服好务、办好事的责任感。在他们看来,群众的事不过是“别人的事”,为群众办事只是“要我做”,甚至是“不得不做”,而不是源自内心“我应做”、“我要做”。

“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,他将一事无成,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。”焦裕禄、谷文昌、孔繁森、郑培民为什么看到群众的问题就吃不下、睡不着,并以“马上就办”的实际行动,赢得了群众的衷心爱戴?就是因为他们都有“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,共产党来干什么”的坚定信仰,都有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、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高尚情怀。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,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;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,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。一个个优秀党员干部,用发自内心的爱民为民之举,对如何做到“马上就办”作出了完美的解答。

源自内心,才能真诚真挚;成为自觉,才能坚定不移。有了来自内心的感情,党员干部就有了为群众办好事的热心、办实事的诚心、解难事的决心;就能够以群众之心为心,视民之伤如己之伤、视民所急为己所急,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“马上就办”,而不会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,打哑谜、玩“太极”,推一推、拖一拖、放一放,也不会对群众“敲门敲断手、盖章跑断腿”的状况无动于衷,更不会设置障碍、故意刁难,明里暗里拿权力变现……

《孟子·离娄》篇中大力推崇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民情怀和责任意识——禹认为天下有人淹在水里,是由于自己治水任务没有完成;稷认为天下有人挨饿,是由于自己工作没做好。因为能够把群众遭受的苦难,看作是自己没有尽职尽责所致,所以他们比自己受淹挨饿还要着急。习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书记时,要求当地干部“进万家门、知万家情、解万家忧、办万家事”;任福建省长时,曾特意选最热天的正午带领导干部到棚户区调研,目的就是让大家从切身体验中,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“马上就办”的主动性。

“马上就办”是一种行为,更是一种态度;是一种要求,更应源自内心。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将群众当作亲人,倾心关怀、倍加呵护,又何愁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闻;民有所呼,我有所为”和“马上就办”不蔚然成风?

——有一种作风叫“马上就办”(三)

正如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”,对党员干部来说,在某项具体工作、某个特定时段做到“马上就办”并不难,难的是一以贯之、持之以恒,时时、处处、事事都能做到“马上就办”;对一个地方来讲,一些机关、部门做到“马上就办”也不难,难的是让“马上就办”成为无盲区、无死角的普遍现象。

20多年来,“马上就办”之所以能够在福州不断发扬光大,在八闽大地四处开花结果,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,在这里,“马上就办”已经由理念、倡导变成了制度机制。20多年前,习近平同志在提出“马上就办”的同时,就十分注重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。从那时起,诸多着眼于“马上就办”的制度机制,比如“首问责任制”“限时办结制”“全程代办制”等一项项依次推出,并坚持至今;为了让“马上就办”成为推动各级各部门职能转变的有效手段,他亲自推动,相继制定了《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考评办法(试行)》、《机关工作人员效能告诫暂行办法》……可以说,正是这些有效的制度机制,让“马上就办”走向了常态化、制度化。

反观一些地方,之所以没能做到“马上就办”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。因为没有用制度明权确责,所以就给推诿扯皮留下了空间;因为没有用规章明确办事时限,所以一些人才敢于拖拖拉拉;因为机制不够顺畅,所以办起事来就反应迟钝、速度缓慢……让“马上就办”像在福建一样“形成风气、形成习惯、形成规矩”,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,通过刚性的制度,明确不同部门、岗位的职责,量化细化任务,提出标准要求,列出进度时限,保证各方面、各环节有机衔接、顺畅高效。如此,才能用外在约束,促使所有党员干部都养成“马上就办”的习惯,让“马上就办”成为不因人、时、事而改变的常态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“‘马上就办’的关键,就是要抓好督查工作,要‘回头看’。只有督促检查,才能真抓实干,否则就是‘稻草人’。”现实当中,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庸懒散拖,就与监督和问责乏力甚至缺位有很大关系——对失职者、作风有问题者,督导问责的板子要么“高高举起、轻轻落下”,要么“举而不落”,有的甚至举都不举。如果说制度机制的缺失给了一些人不“马上就办”的空间,那么督导问责的缺位则助长了他们不“马上就办”的胆量。因此,只有建立起严密的督查督办机制,将监督问责贯彻到“马上就办”的全过程,才能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感受到压力,倒逼其不断增强“马上就办”的自觉性。

好的制度能清除掉诸多陋习,好的机制能催生出好风气好习惯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,在大力倡导的同时,还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相关制度机制,用刚性的力量,推动“马上就办”成为常态。

供稿:纪委

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开云(中国)官方  纪律检查委员会主办